本報記者 周月桂 通訊員 曾代良
  6月7日,溈山在一片陽光中醒來,準備迎接雙休日的游客。
  寧鄉縣溈山鄉溈山社區下陳家組,村民劉佑珍大早起來,開始打掃房間。兩層的小洋樓乾凈整潔,10多間房每間都帶有空調、衛生間,劉佑珍自家住兩間,其他都作客房,這個雙休日便有幾個長沙客人前來入住。
  打掃完畢,劉佑珍叫上幾個婦女,前往自家茶園採茶。家裡種了10畝茶,這是今年最後一道茶了。等茶葉採完,天氣也漸漸熱了,來避暑的客人會越來越多,劉佑珍的工作重心就將轉到家裡的“避暑山莊”上。
  一天到晚忙不贏,劉佑珍卻很開心:10畝茶園一年能收入六七萬元,10間客房每年也能掙個八九萬元,再加上丈夫陳寅生做油漆,兒子在廣州工作,一家人小日子過得相當殷實,還在長沙買了套房子,開了家網吧。
  不只劉佑珍家,下陳家組的居民,還有10來戶家裡設了“避暑山莊”,他們或種茶葉,或開商店,都過著美滿的小康生活。
  “以前哪想到能過上這種日子哦。”劉佑珍相當滿足。
  以前的溈山村是怎樣的?溈山社區原來稱溈山村,位於長沙市西部山區,溈山最高海拔1200多米。由於交通不便,信息閉塞,老百姓長期生活在溫飽線下。
  “夏天去幫人收稻穀子,冬天去洞庭湖砍蘆柴子(蘆葦),一年四季在益陽擔潲水子。”溈山社區黨委書記吳躍強,原來也是溈山村支書,他把鄉親們從前的生活形容為“三個子”。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,溈山社區的老百姓一直都靠外出打工養家糊口。
  從上世紀80年代起,長沙市歷屆市委書記就開始定點溈山扶貧,年年送去不少扶貧資金,卻並未徹底改變當地的貧困面貌。
  2010年,溈山社區被列為長沙市重點建設扶貧村,連續3年開展建設扶貧。同時,扶貧工作逐漸改變思路,著力“造血扶貧”,根據溈山高寒氣候及旅游資源豐富的特點,提出“茶葉立村、旅游強村”的發展思路。
  溈山毛尖遠在唐代就已著稱於世,歷史上一直是貢茶。在財政扶貧資金支持下,溈山社區對傳統茶產業進行轉型升級,提升茶品質,挖掘茶文化。現在,全社區共有茶園7000多畝,擁有大規模茶葉加工廠5家,茶葉專業合作社2家,年加工茶葉80噸以上。如今頂級的溈山毛尖,500克可賣到8000元錢。
  旅游是溈山經濟的另一支柱。溈山社區地處雪峰山餘脈,村域內有始建於唐代的千年古剎密印寺,是中國佛教禪宗五派之一的溈仰宗祖庭,此外還有山奇、水秀、石怪的自然風光。2005年,首屆國際佛文化節在密印寺開幕,溈山旅游開發正式起步。近年來,當地突出“生態溈山、養心密印”旅游品牌,推出茶葉生態觀光游、溈仰宗尋根游、佛文化休閑游、天然氧吧養生游等,周邊農戶因此大力發展農家樂,吸引游客前來避暑、休閑。
  根據景區規劃,拆除了原來佈局雜亂的舊房子、街道等,重新規劃建設了居民集居點、游覽觀光區,水、電、管、網、道路統一設計施工。全社區的主幹公路全部實現水泥硬化,95%以上的居民家門口通了水泥路。如今的溈山,青山環繞之中,盤山公路蜿蜒而上,密印古剎鐘聲悠遠,千畝茶園青翠欲滴。溈山大道邊的居民樓,白牆青瓦紅柱,層樓疊院、古色古香。昔日荒涼之地,變為了現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,成為長沙西部山區的一顆明珠。
  劉佑珍的家也跟著變了樣,茶園是2005年承包的,房子是2010年建的,日子也就在這幾年裡眼看著紅火起來。  (原標題:“溈山村”的蛻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f52ofrae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